回忆创建华中数控的岁月

发布日期:

2016-09-14 00:00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中数控)是我校校办产业,是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华中数控生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交流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系统等产品,是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的领军企业。华中数控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数控的一块品牌。本文回忆的是公司创建及发展前期我经历的一些事。

 一、科研成果的转化

1986年5月,我出任机械一系副系主任,分管全系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华工,老校长朱九思重视科学研究,在全国高校首屈一指。他认为通过科研提高教师水平是第一要务。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提速,在每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都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些科研攻关课题,并拨出专题科研经费。我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及机械行业中,小有名气,因此每个五年计划,我们总是可以申请到大大小小的一些课题。与此同时,大的厂矿为发展需要,也会提出一些攻关课题。我的工作是:(1)争课题。与教师一起到各部委、厂矿企业游说,争取拿到课题并立项;(2)负责课题的管理,按进度督促完成;(3)结题。项目完成后组织鉴定会,课题交差。为做好课题结题,非常重视鉴定会。鉴定会前需做好文献检索,确定成果是国内领先还是国际水平。有些成果,还要申请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再就是发表文章。课题也就到此为止。年年如此,循环不息。此后的职称提升、工资、分房也都与成果或获奖挂钩。人们把科研成果的鉴定会比喻为追悼会。我在任八年,深感许多成果束之高阁,非常痛惜。因此科研成果应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贡献,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世纪九十年代,校领导提出教学、科研与产业三足鼎立的办学方针,此时学校出现了一些公司,如高理电器公司、图像公司等。华中数控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

二、华中数控公司的筹建

1994年3月,学校批准成立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济出任院长,我任党总支书记。我们在讨论科研与产业时,规划当时最有希望的三个产业:(1)数控(机床数字控制系统的简称);(2)机械CAD软件(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即现在的上市公司“天喻信息”;(3)开目CAD,即现在的上市公司“华工科技”的一部分。从国家的急需出发,我们把重点放在数控上,决定将隶属学校的数控工程中心、机械系的数控教研室和CAD中心的数控编程小组整合,成立数控公司。人员则以自愿为原则。现在华中数控的总工程师朱志红教授就是当时数控教研室教师,他的科研成果是基于工业控制机的铣削机床数控系统软件;现在的公司副总熊清平教授是数控工程中心的教师,他的科研成果是数控车削软件;CAD中心的周云飞教授的成果是快速算法。

上世纪的中后期,数控机床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普及。当时我国也制造数控机床,但数控系统几乎全靠进口。德国的西门子(即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SIEMENS)、日本法那科(即日本法那科公司FANUC)的数控系统独霸了我国市场,但卖给我们的也仅限于三轴联动以下的系统。

1983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东芝事件。日本东芝公司卖给前苏联五轴联动数控铣床,用于加工螺旋浆,迅速提高了螺旋浆的加工精度,使苏联潜艇的噪声减少90%。美国第一次丧失对苏联潜艇的水声探测优势。按巴黎统筹委员会(下称“巴统”)的规定:三轴联动以上的数控铣床属战略物资,禁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因此,日本东芝公司受到“巴统”的严厉惩罚。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将数控系统的研发列入攻关课题。然而攻关的结果业内人士称之为“累战累败,累败累战”,数控系统攻关受挫。北京机床研究所花巨资购买日本专利,然而人家卖给我们的是老的、过时的技术,紧接着人家又推出新的产品,结果还是被动挨打。华中数控的员工深知,我们研发与创建的数控产业是在捍卫民族利益,是在打破“巴统”的禁运与制裁。

在数控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研制专用芯片,用作数控系统的核心。它要求有强大的技术队伍,先进的设备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另一条路线是用PC机(个人计算机或称微机)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上世纪九十年代,PC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水平,可满足机床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而且PC机的生产批量很大,软件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可靠性高,数控系统从此进入基于PC的阶段。我校机械系数控教研室朱志红教授等人,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业控制机的数控系统。我们正是应用这一成果,成立公司。

三、公司的发展策略

办产业首先要解决资金。我们将公司定为股份公司,学校以科研成果参股,是最大股东。周济通过老同学的关系,找到香港华润参股,解决了部分资金。为鼓励创业人员,调动其积极性,在学校的股份中拨出10%分给个人。

上世纪末期,国内已有不少大小各异的生产数控机床的厂家,它们大都采用国外的数控系统,我们暂时难与之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提出的发展策略是“让开大道,占领二厢”。所谓大道是指生产数控机床、采用进口数控系统的大厂。我们暂时让开,即暂不进入,也难以进入。所谓二厢:一厢是指教学数控机床。当时我国数控机床的操作人员与编程人员奇缺,以至数控机床、数控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把开发和生产教学数控机床作为一厢。在这方面,我们还编写、出版与教学数控机床相适应的教材,供中技、中专及职业学院使用。与此同时,还为使用设备的学校培训师资,甚至授课。另一厢是旧机床的数控改造。因为大批的几百万台的旧机床,仅能手工操作,我们对其进行精化,并作数控改造。上述二厢自然用的是华中数控生产的数控系统。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系统逐步为市场所接受,从让开大道到进军大道,使华中数控的数控系统在中国市场有了一席之地。

2005年以后,我们与大连机床集团的合作,我们与桂林机床厂合作生产五轴联动数控铣床,都标志着我们进入大道。这时,外国公司的策略是:只要中国能生产的系统,他们的同类系统就大幅降价。例如五轴联动的数控系统(这是“巴统”禁运与限制的产品)从百万降至几十万,企图以此来扼杀国产系统。华中数控经历多年的拼搏,产品更加成熟,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已经可以与国外系统抗衡。

四、华中科技工业园的初建与公司的搬迁

1998年,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决定在汤逊湖畔的庙山扩建开发区,资助我校及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此建立科技工业园,给每所学校建园资助两千万。我校科技工业园的面积约为1400亩(包括300亩水面(湖)),左边为武汉大学科技工业园,右边为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工业园。

我校科技工业园就在当年动工兴建。学校决定校园内的公司都必须搬迁入园。这时华中数控公司已成立四年,初具规模。但来访客户的第一印象是学校办的公司就如家庭作坊,产品不正规,往往难以接受。正值这时,公司从国家科技部得到一千万的科研经费,遂决定在科技园建厂。因此,华中数控成为科技工业园的第一个入园企业。

当时我是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负责建厂工作。我第一次来到庙山,踏勘征地范围,心生疑虑。虽说已征地,但农民还未拆迁。到处是农民的房舍、农田、菜地、坟地,荆棘丛生,心想何年何月能建成?那时交通也极不方便,只有一班从武昌到纸坊的班车,在校门口(即关山口)有一站可以经过庙山开发区。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产业集团很快租了农民的房子,开始挂牌办公,王延觉副校长披挂上阵,出任华工科技工业园的总经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派了蒋总坐镇,处理征地中的纠纷。我们公司的陈吉红总经理准备买200亩地,因地价便宜,从农民手里征地,每亩只要3万5千元。万万没想到科技园转卖给我们每亩变为12万,陈总只好作罢,只买了约70亩。由于华中数控是第一家入园,优惠条件是在一千多亩地中任选一块。我们选中了现在的位置,门面开阔,又靠近交通线。

五、严把工程质量  厉行勤俭建厂

在华工科技园的建设过程中,华中数控勤俭建厂经常受到称赞。2000年,我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公司的副总经理,改任公司高级顾问。此时我与陆云祥副总共同负责建厂。

我从教40年,现在转为办产业,犹如秀才下海,一肚子的书生气,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建厂属工程建设,我和陆总拿着图纸和建厂申请报告去审批。从开始申请到审批完成要盖几十个图章。一位行家告诉我们,最好准备一辆车,当你办完手续后,汽车轮胎也就磨损得差不多了。更多的是花钱,盖章要顺利,就得给好处。幸运的是,办事人员看到我们两位老人,给我们面子。而我们想到公司的事业,想到要举起民族数控的大旗,要冲破“巴统”的禁运和制裁,终于也就一步步跨过来了。

华中数控的厂房设计由长沙的第八设计院承担。要保证工程质量,首要的是保证设计的质量。1999年,我与陆总一年10次到长沙的八院,及时解决设计中的问题。

2000年的初春,工程开工。我们要建的是一栋5000多平方米的四层研发大楼,一栋3000多平方米的电气装配车间,一栋2000多平方米的机械车间。对于施工单位的选择,我们的宗旨是既要保证施工质量,又要造价最低。通过工程的投票,我们选中了中建五局。从2000年到2001年的两年中,我都是在庙山工地度过,早出晚归,寒来暑往,头带安全帽,天天出现在工地上、脚手架上,与工程监理在现场,检查工程质量,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工人都误认为这老头是监理。那时我已经65岁。

工程虽已开工,我与陆总心里总念着一盘经:公司只有一千万专款,其余都是生产流动资金。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得少花钱。我们都恨不得一分钱撇成两半用。举两个节约的例子:(1)研发大楼需购买一部电梯,这是公司的门面,要买名牌。但我们只买一台,很难得到厂家的优惠。我们得知学校西边建高层住宅,拟购奥迪斯电梯,立即找到学校设备处,订货时多加了一台。因为是批量订货,获得最优惠的价格。(2)供电需要两台干湿变压器,我们得知顺德变压器厂质量最好。在武汉订货价格怎么都降不下来,我就在春节年后工厂上班的第一天跑到厂里订货,广东人都讲究开门红,厂方给予特殊的九折优惠。

有些设备委托施工方购买,对方报出的价格,陆总也不轻言允诺,必须经过市场调查,才予以报账。

在施工中还有一个小插曲。2000年的春天,春雨绵绵,下了近一个月的雨,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大家都很着急,中建五局的钱总在工地边建了一座关帝庙,早晚敬香,很快天晴了。当然天总是要晴的,这也说明当时的心情。

从设计到工程完工,历经三年。三座建筑终于屹立于华工科技园广场的右侧。在施工的两年时间里,既无质量事故,也无安全事故,工程顺利完工。2001年10月,华工数控新厂落成,周济校长陪同科技部领导前来剪彩。

六、在科技园上班的日子

2001年8月,已经完成建厂。三年的寒来暑往,特别是在工地的两年,实在太累,便借到加拿大看望女儿,作些休整。10月份回国,偶遇周济校长,他头一句话是:“杨老师你为数控盖了那么漂亮的厂房,应有成就感,何时回数控上班?”校长的盛情难却,我只得又到科技园上班。这时公司已陷入资金困境。建厂花了两千四百多万,生产用的流动资金全贴上了,此时连发工资都困难。陈吉红董事长拟从银行贷款,先是不贷,后是要担保,学校产业集团怕担担子,不愿作保。

新基地的研发与生产条件已今非昔比。孙逸华总经理领导的销售团队,李小华副总的生产团队都投入拼搏。生产采购的压力最大,因为公司必须维持生产,但没有资金采购原材料,他们用赊购的方法,产品卖出去了回笼资金后还款。公司的员工团结一心共渡难关。新的生产基地为公司带来新的活力,公司绝处逢生。

公司迁入科技园后,我又工作了四年。我坐镇培训部,继续开发教学数控机床。恰逢此时的职业教育如雨后春笋。我先后到武汉四机、扬州机床厂、绍兴通力机床厂、黄山机床厂、荆州机床厂、武汉机床厂等单位,与厂方技术人员共商教学数控机床。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完成和出版了《数控机床实验指南》《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教材。这里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教材始终以华中数控的系统为主线,既解决了许多学校的教材困难,又宣传了公司的产品。

2005年10月,我即将步入70岁,决定离开公司,移居加拿大,与女儿团聚。

七、后记

我离开公司已经10年,在这10年中,公司有了更大的发展。

2010年,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应用这一融资平台,公司两次资产重组。第一次是收购华大电机。华大电机的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与公司生产的交流伺服驱动系统配套,进一步开拓了这方面的市场。今年又实现了第二次资产重组,以2.8亿收购锦明机械,壮大了公司工业机器人的开发与生产能力。

在机床数控系统方面,公司已经生产三轴以上联动的数控系统。“巴统”的限制与禁运已成历史。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陆总又负责在原有70亩未用完的土地上,盖了一栋更宏伟的研发与生产大楼。

在公司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得到领导的关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考察武汉时,前来参观华中数控,他说:“我分管工业时,曾到沈阳机床集团考察,看到用的几乎全是国外系统,我问能否研发自已的系统,他们说可以,但要多少投资,我当时说我拿不出这么多钱。你们在国家没出钱的情况下就实现了。”给华中数控员工莫大的鼓舞。原校长、教育部长、现工程院院长周济,始终如一关心支持华中数控的发展。

我与现任公司董事长陈吉红共事多年。1995年,公司成立不久,困难重重,急需一位得力的领导,周济与我共商,决定调陈吉红出任公司总经理,他临危受命,至今已20年。陈吉红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思路开拓,带领公司员工为数控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展望华中数控,前程似锦!

(杨克冲,机械学院教授,华中数控公司创建人之一,退休后侨居加拿大。 本文于2015年10月写于加拿大多伦多。)                                                                                                                                                                                                                                                                      ——华中科技大学校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