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与不用之辩——对话李冶

发布日期:

2008-05-05 16:24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不好与不用之辨——对话李冶
            记者:杨雪   日期:2007-12-24

  去年5月,当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正式成立的时候,司长李冶没有想到日后的工作会这么费劲。

  对于一个仅仅成立一年多的部门来说,李冶他们做的事可不算少,而且每一件事在装备制造业内的分量都很重。他们配合、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包括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等。他们还研究制定了石化、冶金、核电等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实施方案,并为国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做了大量的协调推进工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在为装备制造业奔走、呼吁”。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重大装备的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产化的观念渐入人心。

  但麻烦事也不少。让李冶苦恼的,一是政策出了很多,但落实起来很难。有的政策甚至因为种种原因而搁浅。二是一些用户企业不买国产装备的账,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三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机制是最大的问题”   关键词:主对象主力军主战场

  现在全社会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力度不够,主要是许多人对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对重大装备自主化的意义,对关键设备最核心的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样一个现实认识不足。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甚至无法出台。 ——  李 冶

  “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扶弱扶贫,是解困。”李冶说,“虽然我国装备工业还有很多问题,但在世界上并不是很差。现在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世界上同样的国家没几个,想发财也得支持装备制造业。”

  背景资料:据统计,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超过8万家,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占GDP的11%。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资产总额是7.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5.6%。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9.1万亿元,占全国工业的32.4%,实现利润4536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4.2%。这些数据足可以表明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我们国家最典型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另外,我国装备工业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774人,高于全国工业平均292人,属于高吸纳就业的产业。在能耗方面,装备工业每万元工业产值耗能0.12吨标准煤,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属于低耗能低耗材的产业,而先进的装备又是其他产业节能降耗的一个重要的物质保障。同时,装备制造业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但是作为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在市场机制中,却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装备制造业现在已经是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一个产业,2006年机械行业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是33.1%、39.1%和27.8%。而整个产业面对的用户却大都是高度垄断的国有企业。

  正是这些大型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形成了使用国外产品的习惯,在他们的观念里,总觉得国产化是装备制造企业自己的事,与用户企业无关。李冶一连用三个“主”字来形容装备制造业进口的现状:重大装备是进口的主对象,大型国有企业是进口的主力军,国家重点工程是进口的主战场。

  据了解,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等绝大部分市场被进口产品挤占。

  李冶说,振兴装备制造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机制的保障,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与配合。

  “给国产设备一个市场”    关键词:点装寻租

  “许多人说,都全球化了,加入WTO了,还谈什么国产化!这恰恰是没有研究透WTO的条款,是一种变相的闭关自守和不开放!”—— 李 冶

  对于国内装备制造业来说,“用户不用”一直是令包括李冶在内许多老装备人痛心的地方。李冶说,现在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三个问题:不好、不用、不管,“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不用。我们有的产品确实不如国外,但是有些好的产品用户也不用。越不用越不好,越不好越不用。”用户不用的一个表现是国产化表象下的变相进口,也称隐性进口。在重大装备办的努力下,一些重点项目的国产化率比重越来越大。但是,李冶透露:“许多所谓的‘国产化’实际上是搀了假的!”

  例如某轨道交通设备的国产化项目:“在60列车的订单中,国内生产57列,外国公司生产3列,看起来好像大多数都是国产的,但是总共13亿欧元国外拿走了6.5亿欧元,这说明我们生产的那57列所谓的国产化装备,实际上里面很多关键的部件都是进口的。”

  “点装”的做法也是隐性进口的一种表现。用户虽然在招标时指定国内厂家生产,但是却要求厂商必须使用国外品牌或厂家的某种零部件或设备。生产出来的东西号称国产化,但实际上是通过指定厂商来代替它进口。如某用户在北京开关厂买进一台1万伏的高压开关柜,买的虽然是国产产品,但要求该产品的核心主断路器必须进口。这种要求通常是口头协议,不写在标书上,但给制造企业默许的游戏规则很明确,制造企业要想中标,就不得不按照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做,否则就会失掉机会。

  类似这种在招标过程中对国产设备歧视的现象并不少见。用户多以国产厂家在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满足不了要求为理由拒绝国产装备。但事实上,对于一些已经自主化或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有的用户也会以各种理由拒绝,甚至在招标中就明确提出只用进口设备。比如在电工电器行业内部流传的“北京规则”:在设备投资时,以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为由,明显向进口产品或合资产品倾斜。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在电工领域,我国各种输变配电设备每年进口额高达100多亿美元。这一项规则,几乎把对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大门关死,虽然国内企业多数产品在性能、质量和技术性等方面已经能完全满足我国电力市场的需要。

  还有一些用户在采购设备时,盲目追求使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既不考虑性价比,也不考虑国内制造业的同步发展。一项技术还没有推广,又去追求其他技术或装备,造成同类装备的万国牌和不断重复引进。比如军工行业,这几年大规模改造,所采用的高档机床、数控机床大量依靠进口,甚至是今年汉诺威博览会上刚出样本,我们企业在技术改造中就拿着样本做设计,国内当然没有,只能买国外的。李冶说,这种大量购买国外核心设备的做法很不利于国防安全和产业安全。

  在这些行为背后,担心国产装备因质量造成风险只是一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与个人利益不无关系。相关人士透露,设备采购外部化已成为企业寻租的重要手段。李冶表示,一些重大装备的进口中存在的商业贿赂现象应该引起注意。他提及了去年以来轰动一时的西门子贿赂案:“连这么著名的跨国公司都公开承认,在华业务的90%都靠‘关系’,这里面有多少是重大装备的用户?”

  谈及用户不用的原因,李冶直陈:“现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花国家的钱不心疼!为什么民营企业在使用国产装备时那么痛快,根本不用我们推荐?因为他们是花自己的钱,当然会考虑成本和产出。”

  另外,李冶认为,一部分国人的盲目崇洋,以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缺失造成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观念不强、力度不够也是不用国产装备的原因。 李冶说,一些国家在保护本国产业上都有相应的法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利用WTO条款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越市场化的国家管得越严。而我国对于采购国产装备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硬性的政策和法规。除此之外,国家相关条例里,对国产装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国产化率达到一定程度才算国产装备,还是只要在国内组装的都叫国产装备?

  他特别提到美国、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都有法律来支持和保护本国的市场。美国有《购买美国货法》,韩国有《首套截止法》,规定同类大型成套设备只准进口一套,其他需求必须以自主的消化吸收哪怕是仿制来解决。

  李冶觉得,我国目前不管是在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还是在市场保护方面都做得不够。“装备制造业是个创造价值的产业,能够通过市场竞争、获取份额后求得自己发展和再发展的空间。如果所有的行业都用进口装备,那么国产装备就没有市场。三流的也是自己的,要给国产货一个市场。”

  “自主研发是关键”   关键词:原始创新创新载体

  “原始创新是个基础,集成创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