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仁:对机床工具行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

发布日期:

2012-12-29 00:00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在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第六届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编者按】本文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陈惠仁副秘书长在机床协会第六届七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代表机床协会常设机构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有关行业转型升级的论述。报告深刻阐释了对行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对企业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扎扎实实地实施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受到了与会企业代表们的广泛好评。

去年10月召开的机床协会六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年行业发展实践,深刻分析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行业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学的概括,会议还结合国内市场需求特征的显著变化和未来较长时期内行业发展环境的明显趋势,进一步做出了行业已经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明确提出了行业由大变强的新阶段目标和推动战略转变实施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任务。一年来的行业发展实践证明,上述判断和目标任务是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机床工具市场需求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总体走势,即,需求总量大幅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受此影响,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全面下降,新增订单显著减少,产销水平明显回落,资金占用大幅上升,制造资源大量闲置和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成为行业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行业固有的产能结构失衡的矛盾更加明显,本已严重的同质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总体上看,继连续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机床工具行业正处于相对困难的调整转折期。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下半年以来行业整体运行状态逐步趋稳,但仍未表现出明显回升迹象。

这种行业形势,一方面驱动行业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调整目标和策略。同时也引发业内人士对行业过去发展模式的理性审视和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

不可否认,市场环境的显著变化是导致目前行业面临困难局面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过去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大环境的驱动和裹挟,以及行业发展阶段性的限制,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对于规模增长的巨大成就而言,结构调整则明显滞后。这是不容回避的又一重要原因,也可以说是更具根本性的原因。前者具有外部的、客观的属性,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后者则具有内部的、主观的属性,是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而改变的。这正是行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所在。

我们刚刚经历了连续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但是总体看来,我们仍然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我们清醒地知道,过去的高速增长,我们更多地依赖了国内市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企业体制机制变革释放的发展能量,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相对而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所发挥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市场对中低端产品持续旺盛的需求,客观上延缓了行业技术进步、管理升级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的进程。我们的整套发展模式和商业策略是建立在以上主要增长因素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特征是不断的规模扩张,它严重依赖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为其提供支撑。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过去所习惯依赖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增长因素已经发生并还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长期沿用的发展模式和商业策略,也在快速地丧失立足的基础。我们不但亟需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更需要在新的发展环境中寻求行业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发展道路。

在当前阶段,行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首先解决以下认识和实践问题:

1、转型升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当前阶段的增速放缓,绝非简单的周期性下行,而是有着深刻复杂背景的。既有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再平衡”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也是中国经济进入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然表现,很大程度上还是中国政府以较低增长速度为代价换取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比较优势都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入中速发展阶段,这种变化应该被视为正常的,必然的,必要的,甚至是健康的。相应地,我国机床工具产业也将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将主要表现为理性的增长速度和全面的转型升级,竞争的焦点也将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发展方式转变。这不仅是我们的主观愿望,而且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彻底放弃对政府进一步推出强力经济刺激计划的期待,放弃对中低端市场需求强力反弹的渴求,因为上述期待和渴求都是不切实际的。

在当前形势下,全行业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要自觉摆脱对规模扩张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要彻底摒弃对快速增长的盲目追逐,要把自己从片面追求规模增长的浮躁和焦虑中解脱出来,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真正走上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升级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道路,走上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道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前已述及,在行业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若与行业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相比,行业的转型升级效果则相对逊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至少有三点:一是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和行业发展阶段的限制;二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火爆,企业缺乏对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即缺乏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三是转型升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对于规模扩张而言,转型升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投入更多的资源,花费更长的时间。

首先,转型升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下大力气,花笨功夫,投大资源。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跟风赶时髦,更不能玩花拳绣腿搞形式主义,要真正沉下心来研究问题,扎扎实实地攻克难关。

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长期寂寞的过程。我们必须摆脱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任何通过走捷径达到转型升级目标的期望都是自欺欺人的,耐不住寂寞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目标的。行业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完全靠速成的路子是行不通的。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必要的课程是不能精简的,必要的环节是不能省略的,关键的难点是绕不过去的。转型升级需要我们回过头来补补必要的课程。

转型升级是一个充满竞争的过程,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简单道理,即不可能期待全行业的企业平行地同步实现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必然是一个始终伴随着行业分化、重组和优胜劣汰的过程,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过程,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在这一过程中,谁转得更快,谁转得更彻底,谁就将取得竞争先机,成为竞争的胜者。这听起来似乎是冰冷残酷的,但却是必须接受的客观规律。

3、转型升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行业的转型升级没有现成的通用模式可供遵循和套用,更不能指望行业企业整齐划一地按照某种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僵化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束缚创造力发挥的思维方式。行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创新的主体无疑是广大的行业企业,企业同时也是转型升级的主体。行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从事的产品领域和服务的市场领域也不相同,企业的基础条件更是千差万别,企业的主要矛盾和比较优势各具不同特征,因此理应走出不同特色的转型升级道路。各种类型的企业,都有条件实事求是地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升级道路,坚持不懈做出自身的竞争特色,从而形成全行业百花齐放的创新局面和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机床制造业早已成为充分市场化的产业,在这种产业发展环境中,行业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下,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实际所选择的转型升级道路,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或干预。行业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相当部分的企业都去追求做大做强的目标,其中不乏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其直接负面效果是导致行业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这其中企业受到的外部干预和影响事实上发挥了相当程度的作用。

4、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是竞争力

行业过去十余年取得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规模迅猛增长,直至2009年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是“由小到大”的变化;二是在中高档产品层次上基本实现了从“不能做”到“能做”的升级和跨越,这是“从无到有”的进步;三是行业企业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并且涌现出一批初具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这是“由弱到强”的起步。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第二个方面的成就,即中高档机床工具产品的发展成就。因为这是行业竞争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到目前为止,主要品种规格的中高档产品我们基本上都“能做”了,尤其是随着2009年重大专项实施以来集中布局的一大批项目的陆续完成,我们将更有信心做出这样的判断。相对于十多年前的基本“不能做”而言,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就行业总体情况而言,我们还仅仅处于“能做”的阶段水平,距离“做好”,做出竞争力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在我们“能做”的中高档产品中,已经形成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还不多,尤其是在高端产品领域,真正取得良好市场应用效果的也不多。甚至还有相当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样品、展品和试验品的阶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市场验证,更谈不上形成市场竞争力。

上述情况的长期存在,固然与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直接相关,也和行业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密不可分。必须承认,由于我们是后来者,有可供学习借鉴的目标,因此有条件走一条相对较快的技术进步路径。所以行业至今仍然采用以跟踪模仿为主的实用主义技术路线,这种技术路线具有起点高、周期短、速度快的相对优势,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也很容易误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歧途,停留在知其表、不知其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水平上,所形成的成果则往往表现为“形似神不似”。

导致上述现象长期存在的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行业内外长期广泛存在的一个认识和实践误区,即认为对于产品开发过程而言,在基本实现了主要的功能、规格和性能指标之后,就标志着该产品的开发工作基本完成,剩下的后续工作是微不足道的,是没有技术含量、没有指标显示度的工作。甚至认为,前者与后者的重要性和工作量是90:10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而且是长期广泛存在的认识误区。这种误区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也存在于企业外部;不仅存在于工程研发领域,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于企业的各级管理层。这种认识误区甚至还存在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领域。正是由于这种认识误区的存在,导致后者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投入,导致相当部分的技术创新成果长期停留在“能做”的阶段水平上。事实上,“能做”和“做好”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后者的实现难度和工作量丝毫不亚于前者,甚至需要付出比前者更大的努力。这是因为,影响后一阶段工作效果的因素往往比前一阶段的更为复杂,因此控制和实现的难度更大。实践证明,不成功的产品研发更多地失败于后一工作阶段上。

技术进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我们将永远面临两种挑战,一是“不能做”,二是“做不好”。我们认为,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做不好”将日益突出地成为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在行业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我们必须投入足够充分的注意力和资源,努力实现一个更高水平的跨跃,即从“能做”到“做好”的跨跃,也即实现中高档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升级和跨跃,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上述认识和实践误区。

5、转型升级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于行业的转型升级,我们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认识误区,即,转型升级主要就是产品换代、技术升级以及技术基础建设,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可以包括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升等,总之,转型升级主要是指技术范畴的事情。不错,以上这些都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但这还远远不是全部。

实践反复证明,就技术而技术,就产品而产品是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因而也是不可能有效实现转型升级的。

在行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竞争强手间的差距绝非简单的技术和产品的差距,尽管我们差距的外在表现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差距的内在本质却是企业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实现企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必须着眼于企业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我们不但要着眼于硬件投入,还要着眼于软件建设;不但要着眼于技术进步,还要着眼于管理升级;不但要着眼于物,更要着眼于人;不但要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也需要顶层体制保障;不但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尤其要着眼于文化培育。难于想象,如果没有德国企业近乎刻板的严谨缜密和诚实守信,怎么会有德国制造的卓越品质。

以上是我们对行业转型升级的粗浅认识和初步思考,仅供行业同仁参考。

尽管市场需求环境的显著变化给行业带来了经营困难,但从机床工具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是行业必须承受的转型之痛,也是行业必须付出的转型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环境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坏事,它为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契机和切入点,它所形成的倒逼机制将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十年之后如果回过头来审视,也许我们会发现,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从现在开始加速的。

我们正在经历行业转型之痛,但我们绝不能丧失发展信心。事实上,我们完全有理由对行业的中长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预期。

首先,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未完成,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很大,人均消费水平还相当低,所有这些都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也必然为机床工具产业提供持续的市场需求,中国将长期保持全球第一机床工具市场的地位。

其次,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频频释放改革信号,明确表达改革决心和共识。可以预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进一步推动各领域改革,从而释放新的发展能量,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强大推动力,也必然为机床工具行业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最后,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近十多年的连续高速发展,已经“今非昔比”,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全面转型升级的必要基础,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