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状况及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发布日期:

2006-12-14 13:53

新闻来源:

华中数控

字体显示:

【大】 【中】 【小】
中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状况及当前市场需求分析

2006.11.28   关键词:数控机床,市场分析

    从五十年代末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数控产业三起三落,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调整、优化、重组.开拓,正渐入正轨。  

    从1993年开始,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进入了调整期。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如何看待产业发展的形势,目前有两种代表性的态度:一种是过度悲观。认为数控机床产业面临的问题太多,历史包袱重,流动资金缺乏,产品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很难有回天之力;另一种是盲目等待。认为数控机床产业自身并不存在大的问题,只是客观环境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只要坚持住,当宏观形势有所改观时,就可以重现辉煌。 

   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认为当前产业发展的形势是曲折的,但它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就能逐步走出低谷,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一、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国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的发展十分重视,通过引进技术和科技攻关,经历了“六五”、“七五”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八五”开发自主版权数控系统,“九五”的商品化、产业化,已为数控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国数控技术已由研究开发阶段向推广应用阶段过渡,也是由封闭型系统向开放型系统过渡的时期。现已出现了一批能百台成批量生产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企业。在数控技术软件上,一些单项技术已接近国外水平。 

    中国主要数控机床生产厂共有100多家,其中能批量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42家(国有企业30家,民营企业5家,合资、独资企业7家),平均年产80-150台,几家重点企业年产量可达1400-1700台;数控系统(包括主轴和进给驱动单元)生产企业共75家;但具有一定批量生产的企业8家。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2家,合资、独资企业3家;生产数控机床配套产品的企业共计300余家,包括下列八大类产品:机床辅助装置;机床通用配套件;机床液压气动;机床化工产品;机床电器;机床附件;机床工具系统;磨料、磨具。 

    二、技术状况 

    中国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科技攻关、开发自主版权数控系统两个阶段,已为数控机床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新开发1300个品种,已有一定的覆盖面。新开发的国产数控机床产品大部分达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期水平,部分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水平,为国家重点建设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数控机床。 

    数控系统的开发与生产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已新开发出80个品种。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其品种多少与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多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对向我进口高挡数控系统实行禁运政策。因此,自“七五”以来,国家一直把CNC系统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支持,现已开发出具有中国版权的CNC系统,掌握了国外一直对中国封锁的一些关键技术,为中国数控系统的自行开发、生产奠定了基础。大部份数控机床配套产品已能生产,自我配套率超过60%。 

    影响中国数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数控系统方面,首先解决了结构性的初步转换。“八五”末期,中国没有明确技术发展的主框架,即采用专用集成电路,还是以PC为基础的平台结构。“九五”期间,通过专家讨论,国家有关部门明确发展以PC为平台的数控系统,通过“九五”的攻关,现在框架上已初步完成。其次,提高了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指标,MTBF由5,000小时达到20,000小时,这一指标使国产数控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解决了国内用户生产企业的高标准要求。再次,解决了多坐标联动的技术难题。从过去的三坐标联动达到了最多可达八坐标朕动,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同时,中国国产数控系统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市场品牌也在逐步树立。 

    在数控机床方面,首先解决了可靠性指标的同一般地说认定方法问题。“八五”末期中国数控机床的MTBF只有200小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已达到400小时(国外500小时),增长幅度达100%。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每分钟400转增加到每分钟10000转,解决了由于这一关键技术指标低,造成大量国外数控机床进口的问题。目前,这一技术的相关键时刻产品也已小批量生产,如内装式电主轴等。坐标进给速度由“八五”末期的15米/分钟达到40米/分钟,达到了国际水平。加工中心换刀速度由“八五”末期5~8秒达到1.5-3秒,也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间题产业发展缓慢是表面现象 

    在一段时间里,中国数控机床产品品种相对较少,开发和交货周期较长,由于没有按市场需求进行开发,批量不大,加上其它因素制约,质量不稳定,性能水平与国外相对有一定差距,可靠性是突出的质量症结,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软件开发投入不足,开发的数控系统缺少共同的软件规范和支承平台。因此离系列化、商品化还有距离.目前这类问题已开始得到广泛重视和初步解决。产业调整缓慢是内部原因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机床行业就是一个“虚胖子”,业界内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减肥强体”,要调整结构,要压缩普通产品的生产。但多年来,由于市场的某些假象和许多企业着重于眼前利益,真正的三调整,即: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调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到1992年和1993年初,普通机床的生产达到了顶峰,一台普车可以卖6万,一台普通铣床可以卖到10万多,不少企业和中间环节效益亦达到了顶峰。但企业在这个时期没有及时依靠壮大起来的财力进行调整,而是一味加大普通机床产量,使我们失去了最好的调整机会。1993年后机床工具行业进行的调整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是自觉与被动相结合的巨大动力所推进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经济形势下滑的时期进行,它必然又是痛苦的。连续五年的下滑,一是由于管理、质量、产品水平等方面自身的原因;也存在着加速调整结构的原因。1994年,机床工具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176亿元,产值达到220亿元,机床总产量达到20万台。普通机床、一般量刃具等的比例高达93%以上,数控机床、专用机床及各种自动线占的比例却很小,国产机床市场占有率只有38%。从93年到98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的产值持续滑坡,由于市场的变化和结构调整,市场容量减少到原来的75%。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总产值为149.6亿元,其中金属加工机床约为90多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47%,机床总产量只有10万台(金切和锻压),而在10万台机床的销售额中,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及各种先进量刃具达到27.7%。正是由于结构的变化,才有可能形成产量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局面。要说明,这是机床工具行业适应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后出现的一种变化。 

    四、政策和技术配套体系建立缓慢是外界因素 

    四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对数控机床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在政策上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对数控机床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用好这些政策。 

    但在政策的配套及相互制约方面力度不够,在引进外资和扩大开放的同时,对国产数控机床的必要保护显得过于单薄,国外进口产品可以免除两税,而国内产品却很少能享受这种待遇。同时,由于数控机床需要较高的零部件专业化技术配套体系,而中国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尚不能满足这种体系的建立,国家对这种体系的建立也没有大举措的出台,因而对数控产业的发展起不到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加入WTO对中国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关贸总协定认为是战后国际贸易制度和贸易秩序的基本法典,被缔约国视为发展本国经济的唯一捷径,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也进行了6年,经过这三年的运作,中国的经济已逐步融入国际大循环,并从国内市场格局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呈现出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1.有利影响:为中国机床出口创立良好的国际环境 

    总体上看中国机床出口近90%销往北美、港澳,其余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占出口量的10%。加入WTO现在看来可以享受所有缔约国的最惠国待遇;可以不受歧视地形成多元化、多边的外贸格局;不受非经济因素造成的贸易环境的变化;突破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一旦出现贸易纠纷,还可利用关贸总协定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经贸利益。 

     2.有利影响:促进产品水品和质量的提高 

    中国机床工业的难点之一星与之配套的数控系统、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