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校行政,向今天到场的中宣部、省科技厅的领导,各大媒体的记者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采访活动说明了党中央对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视,也是对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数控的充分肯定。
通过刚才陈吉红、李作清同志的报告,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华中数控的一些辉煌。比如,桂林机床厂采用华中数控的系统之后,西门子公司建议德国政府解除对华禁运;西门子公司看到我们华中数控为其改造的机床后,希望以后华中数控为他们改造新的设备,而不用他们自己的(技术)。
谁看到这个不感动
图为李培根院士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这里头有很多亮点等待我们去发掘,很多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采访更多的是要和“人”联系在一起,这中间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具体的事例。
例如,周济同志当年就是站在一个自主创新的高度,来规划华中数控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战略科学家的高度;陈吉红同志在领导华中数控的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当然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研究人员。
在这里,我想说以下几点:
一、华中数控的成绩说明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
1、首先告诉我们,中国在战略高科技方面,应该有所作为,并且能够有所作为。
虽然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谈到具体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在数控方面,我们(国家)曾在“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很多人对此丧失信心。甚至一直到今天,可能我们还有少数人对国产的数控系统没有信心。但华中数控就证明了这样的观点绝对是不正确的。
一个民族,没有自信就没有希望。现在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自信、自强的表现。我们应该也有这个信心!华中数控经历风风雨雨,经历酸甜苦辣,走到今天,它的成功告诉我们这一点:中国人其实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2、对于一个大学来讲,尤其是工程专业的大学来说,“学研产结合”是非常有前途的。我校在周济校长时期就作出“学研产”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重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科技生产力。对此,很多人有非议,他们将这个“产”和“教育产业化”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个“产”何罪之有?它和“教育产业化”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仍然有人认为,大学搞产业是“不务正业”。
如果中国的大学都关起门来搞研究,而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那对一个国家就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中国企业的创新力跟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力相差很远,其实,在这方面我国大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3、华中数控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应该而且可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华中数控没有创新意识、没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就走不到今天。
现在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强调学校除了人才培养的责任外,还应有社会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责任。也正是因为我校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我们在“学研产”方面协调发展,使高校企业融入到大的市场中去,为科技成果产业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4、学校应该融入到国家科技创新的体制中去,学校的企业要融入大的市场中去。我们学校在数控方面,形成了很好的“创新链”。我们的人才培养其实就是“创新链”的开始;而数控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在整个创新工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另外还有华中数控这个企业;并且还延伸到社会企业中去。没有这样一个“创新链”,高技术产业是很难健康发展起来的。
5、高技术的“草根”企业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非常有活力的。华中数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进行技术创新,没有“草根”企业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政府不光要抓大企业,还有重视这样的草根企业的发展。产业就象一个生态系统,没有生物的多样性,就没有繁荣的生态。
6、华中数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华中数控发展到今天,没有国家、湖北省、武汉市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关于这些我们今天就不再详细展开。
二、华中数控面临的困难,这又说明了什么?
1、高科技发达国家一直怀有扼杀我国战略高技术的企图,并采取很多扼杀的措施。以后的扼杀方式还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我们应该清楚实力是根本。政府科技部门在这个过程,还应该加大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对“草根”企业的保护。
2、在和国外大企业竞争中,我们还面临很大的困难。在下一代数控系统方面,我们能不能有所作为?对一个企业家来讲,不能仅仅限于当前。我们应该在数控相关标准方面有所作为。仅仅靠一个华中数控是不行的,要依靠相关的企业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的强大支持。
3、数控机床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好于在国营企业中的应用。民营企业更容易接受华中数控的新技术,而部分企业甚至是国有企业,还在怀疑我们的民族数控高技术。
4、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规模上不去,造成和其他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差距。因此,我们呼唤“商业天使”,希望更多的投资者能进入这个数控行业中来。
谢谢大家!